Tuesday, October 31, 2006

20061031 十月份过去了

在这里待着,没有了四季的变化,冷热的变换只有进出空调房间的时候才有。国内应该都是毛衣外套的晚秋了吧,天冷了要注意加衣服!

Monday, October 30, 2006

20061030 非洲的雨季和旱季

^_^ 这个问题比较好玩,我猜想这个地方原来的人类祖先就被晒黑了,变成人之后自然也是黑的了。
好像前面的跟标题没啥关系。这里的雨季是从5月份到10月份,差不多半年雨季,半年旱季吧。我刚来非洲的时候是五月份,到现在正好雨季过完了。这两天明显的旱季气候,车停在外面晒的里面那叫个热,空调开半天也凉不下来。白天坐在屋里客厅上网的时候感觉很热,我们二楼的客厅没有空调,只有一个风扇。晚上睡觉必须得开空调了,弄得鼻子有点不舒服。
现在我感觉非洲的雨季真是爽,不是很热,每天还有雨下,晚上睡觉都可以不用盖被子哦 ^_^ 旱季一到,非洲人是怎么在这过旱季的,热呀!

Saturday, October 28, 2006

20061028 和汤汤聊天

两年多没联系了吧,汤汤还是那么可爱的丫头!说话好玩,还是叫我鬼哥哥,嘿嘿,不知道还有没有人会想起这个称呼。
现在她在学校里,吃饭去食堂,一如几年前的生活,好怀念。看样子我也还是没有长大,虽然嘴里老说要长大,快些长大的话,心里还是如此倔强的反抗着……
湖大没有院墙的传统现在改了吗,刚才聊天时第一次去湖大的情形又闪现在眼前,是搞社会调查吧,多么正式的一种称呼啊,我当年肯定是玩的成分居多,还记得是老找女生,尤其是漂亮的女生填表!嘿嘿,够萎缩!

Thursday, October 26, 2006

20061026 Royal Hotel上网纪事

家里没电,不能上网!发现同事的无线网卡,所以到royal hotel来上网!

Monday, October 23, 2006

看兄弟们的blog

lldog的blog好像有三周多时间没有更新过了吧,离的太远,不知道他那边的状态。牛的是梦里花开的blog已经有三个月没有更新了!都在忙些什么的,无限思索中ing
cici的blog也是想起来进去看一下,她跟她老公一样,好久不更新,为啥呢,难道国内的他们最近有大事要发生,有人结婚,有人生女孩?嘿嘿,奇怪,明天打电话问问吧,最近都不打电话了!懒了,太懒了!自罚一下

Saturday, October 21, 2006

关于非洲人一篇较精准的对话(摘自思维的乐趣,无任何商业用途 ^_^ )

”非洲人不长头发。(那理发店很少吧?我说)还是有的,他们要去打理假发,或者去做接发。我去市场买东西,大婶总假装无意地摸我的头发,他们很喜欢的哟,没见过这么软这么长的黑发,我的头发在热带长特别快(?!)。非洲人的奴性是天生的(这话听着好像哪里不对头,但LL从小就是个玛法达式的好小孩-blogger注)。他们是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你暗示司机油好像用得太快,让他注意点儿。他不会理你,下次用得更快。除非你骂他,下次再被你逮住偷油就fire他,他才会听你的。女仆也一样,今天偷一桶水,如果你放任自流,她明天就偷三桶。希望他们自己觉悟,或者以你的好来感化他们,那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teresa老给她的司机小费,他反而很少帮她拿东西,谁对他们最厉害他们听谁的。(那我对付不了他们,我说)放心,你去了不到两个月准保学会了。你说,我以前是这样吗?(好像不是,我若有所思了一下)他们经常一拿到工资,就迅速花掉,头一天把想吃的都吃了,第二天饿着,真的饿着。非洲人没有诚信,说十二点来送什么东西,一开始我就干等着,被忽悠了几次,就知道怎么做了。你就该干嘛干嘛,吃饭逛街,等你三点钟回来,他也该到了。找政府办事也一样,答应你的事你不天天盯着不会办成。千万别借钱给非洲人,那绝对有去无回。哪怕是在公司工作的收入很好的非洲人,让中国同事给他带手机,头一天说忘带钱了,第二天又忘带钱了,第三天就把这事忘了,那同事也不好意思管他要。不过非洲人很有礼貌,这是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的东西。“

Wednesday, October 18, 2006

20061019 今天老婆过生日

^_^ 小丫头24岁,看最近的照片,似乎已经有些风韵了!想起初中高中时的她,尤其记忆深的两个镜头是高二是去她宿舍看她洗头那次和高三高考前坐在学校路灯下聊天的样子,前面一个让我一下子深深的就喜欢上她,后面一个让我对她的喜欢更加的多,更加的深;
24岁的生日啊,好快的时间,小时候农村的孩子是不过生日的,我到现在都没有过过一个概念中的生日,没有过属于自己的生日蛋糕,呵呵,女孩子比较喜欢,比较看重的吧,我妹就喜欢过生日时,同学们关注,送东西!
不知道她明天收到我送的礼物时是怎样的感觉,欣喜吧,我自个先欣喜一个!
最近好忙,只能打电话给她了!

Sunday, October 15, 2006

20061015 又是紧张的一星期

紧急工程,全力冲刺支持!
^_^ 最近搞到一部好玩的MTV《千里之外》

Thursday, October 05, 2006

今天的月亮到哪都是圆的哦

嘿嘿,下午回来在院子里打会篮球的时候,看见天边挂着的月亮很圆哦。国内已经是中秋节了,这里还有5个多小时才到。我关心的人们最近一直在休息吧,现在还在睡大觉,明天早上醒来就是8月15中秋节。
以前过中秋节最喜欢的好处就是月饼了,现在也是一样,但是里面的感情已经不一样了。总希望明天下午之前能有人从塞拉里昂或者是几内亚过来给带几个月饼吃吃,没有想象过其中的味道,只是想着月饼的样子…… ^_^
亲爱的老婆这会呼呼的睡着吧,她梦里会不会梦见我,梦见我们在一起的日子。这个中秋不能陪她,陪家人一起度过,但愿以后不在国外的每一个中秋节都跟他们一起过,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电闪雷鸣 ^_^
我亲爱的月饼啊,我想死你了!哈哈

在利比里亚过国庆

吃着长城饭店送的鸭肉,突然感觉生活很是惬意。虽然现在这里人很少了,我一个人住一套房子,看起来无比孤单,感觉这个国庆过得还不错,遗憾的是只有一天休息,亏的国庆是周日,不然还要去局里哦。
明天去局里把Comium的几个小问题赶紧定位并看能不能解决掉,总部的人都在休假,值班的人也不一定能解决掉,我对10月8日前解决这些问题没有要求,已经帮客户把彩铃问题解决了,客户这会也不会逼的太急。先缓一阵子吧。
最近小破了一点财,不小的数字,刚发生时心里很不爽,不过心里也明白自己犯了错,破财也是应该的。还好损失不大,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弥补过来。到今天问题已经处理的差不多了,还好没影响过国庆的心情。
昨晚跟大伙在长城吃饭,又说起大学时候好玩的事情,开开心心的讲了很久,想起姐,lldog,萎缩,建军,风舞凤舞等等的同学,现在天各一方,不知道大家的状态都怎样,想必都过的很好吧。真诚的祝愿大家都好。
今天中午参加了大使馆开的国庆招待会,看到了很多维和部队的兄弟,统一的迷彩服站在一起,让我很倍感亲切,心情很复杂,脱下军装已经很久了,可是想起那几年的岁月,人的心情又怎么能平静,何况那么多美好的时光碎片,那么多熟悉的可爱的人都永存在脑中。宗旨这个国庆还不错哦,明天给老婆打电话 ^_^

2006 0917 生活思绪继续

昨天去了趟Cici Beach,一片很好的沙滩休闲区,风光相当不错,很有想象中的异国情调的感觉。蓝天,大海,烧烤和美女,海风吹着,看着面前的大西洋,近海处捕鱼的渔船和船四周游泳抓鱼的黑人小孩,感觉像天堂一般的生活,如果长久的在利比里亚待下去,没事来Cici Beach玩,心情肯定会更加的好,对非洲的感觉应该是另一个样子。
今天早上起的很晚,早上给家里和老婆打电话,谈谈小妹最近的大学生活,老婆的工作等等,早上还看完了柯南剧场版10和雪村的《新街口》。柯南的剧场版一直是比较喜欢的,没的说,但看完感觉这次悬念性等不够强烈哦,^_^ 可能最近要求高了些吧。雪村的下《新街口》写的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和他们的爱情,生活,怎么说呢,雪村的编导还是比较忠实于社会底层,这个跟他的出身也有关系吧,比较从网络上成长起来的歌手,总有些草根的感觉吧。头一次在自己的文章里用到“草根”这个词,surprise一把 ^_^
刚刚在rib06的blog上看到萎缩及一个他师弟的blog链接,看了会他们的blog,技术和生活思想都有表露,想想我自己现在很难像这样的坦白自己的思绪,没办法,生活的环境不一样了吧。如果周围还是那么单纯可爱的人,自己也会像他们那样,找个人说说自己的心情,想通后再把它写下来,很难了啊!我们再回不去了对不对?套用一句歌词吧

今天有兄弟过生日

今天一个兄弟过生日,大家晚上去长城吃饭庆祝。^_^ 在非洲过生日我是头一次,虽然是给别人过。一直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如果自己在非洲过生日会是怎么样的感觉,心底里大概从来就不愿意在非洲过生日吧。
今天跟老婆在网上聊会,看她发到网上的照片,感觉很舒服,心里一直默默的爱着她,想让她过的幸福快乐,这点想法不算过分吧,也不一定非要得到她,看她跟同事们出去玩在外面拍的照片,阳光灿烂,笑容荡漾在脸上,我的心里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幸福的一种感觉,她快乐所以我快乐。这一周的日子过得很忙碌,解决了几个大问题,评审了几个合同,感觉好累,连轴转一样。不过倒是心态好了,在特别忙碌的时候本地员工小小的一点贡献都感觉很欣慰,虽然他一如既往的脑子不好使,电脑操作不好,我总能及时的压住怒火,不对他发火,本来打算让他立即回塞拉里昂开掉他,现在也没这想法了。等项目进展的差不多了再视情况而定吧!
晚饭庆祝生日的时候大家聊自己对男人女人的看法,我比较小,说起跟老婆的交往,也算满心自豪,虽然曲曲折折,但我因自己心里一直保持着那份情感,对她,对她家人的那份情感,所以也觉得我们俩是非常美好的。年龄大的他们对女人,对生活的看法有些超越我目前的阶段,我倒宁愿像现在一样,一直单纯的幼稚下去,永远无畏的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和真爱。

利比里亚办公室有24小时电源,庆贺

今天搞到一个电池组,呵呵,供电脑和猫工作8个小时是没有问题的。相当于有了24小时电源。嘿嘿,周六周日不用跑到客户那里上网了!^_^ 庆贺

20060819人在非洲

今天算起来正好是离开中国3个月整,想想时间过得真快啊!先是在几内亚待了1个月,然后就是出差塞拉里昂和利比里亚将近两个月了。
记得刚在几内亚机场下飞机的时候,穿的长袖衬衣,手里还拎着个外套,那叫个热啊。在闷热的科纳克里机场等行李真是受罪,周围不断涌来的黑人发出浓重的汗味。等行李就等了大概有半个小时,太痛苦了。似乎每个来非洲的人都带了n多的行李,每个人都是大箱小箱的。
几内亚代表处的条件还是不错的,每人一个房间,空调、电力等什么情况也都还行。在几内亚那一个月是紧紧张张的一个月,Sotelgui的网络也太烂了,刚接手就遇到这么多问题很是麻烦。还好自己挺过来了。现在想想维护Sotelgui那段日子,真的是昏天安日的一种生活状态,晚上去局里都有个8、9回,不知道要是没有在部队里待的时候体力锻炼,自己能不能撑的下来。
来到塞拉和利比里亚就稍微轻松一些了,塞拉整整闲了一周等飞机,利比里亚只有comium局要维护,每天去一下就可以了,问题也不急着解决,关键是这里网络质量比较好,问题也都是小问题,不需要那么紧张的维护工作。而且感觉利比里亚的环境也好一些,毕竟号称“小美国”啊
来到利比里亚才算跟非洲人有了比较近的接触,有个黑人保姆和一个年轻的黑人司机在跟前,人比较少,交流也就比较多了。前面也说过了,保姆偷钱和手机卡,黑人路上给你要钱等等龌龊的事情。在利比里亚的中国人还是挺多的,我接触的开餐馆的比较多,有做的比较大的长城饭店,比较经济实惠的东北饭店,感觉像东北饭店这种小饭馆的形式在这里开起来,运营费用等等加起来在国内开的话也能开一个不错的饭馆了,现在在国内搞的话有特色就很有市场,也很挣钱。为什么年纪一大把还来非洲这么辛苦的赚钱呢!大家都不容易吧 ^_^

又有一个兄弟病了

来非洲了两个月,头一个月一个兄弟得了疟疾,现在又有一个兄弟得了伤寒。非洲这鬼地方得个病就好像要命一样,上帝真是“照顾”这片土地!对当地人来说,活着就担心这些病哪天来了就会要了小命,所以才及时行乐吧,看非洲音乐和舞蹈,不知道是向命运得抗争还是一种及时行乐得手段 ^_^

没事的时候都是铁铮铮的汉子,干事情风风火火,一病倒利马就像变了个人似的,非洲的病算是领教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得上疟疾,这种病发作起来的威力可以说是致命的,对人意志力有超强的打击,病症就是打摆子(头痛,体温忽高忽低,难受),据经历过的兄弟描述,那种痛苦真的恨不得去撞墙死了算了,可见其威力之猛。疟疾主要靠蚊虫传播,在非洲这样的自然环境下想彻底消灭估计是不可能了,只能说小心预防,不过疟疾现在还没有一种特效药可以预防,以前出的那种药对肾脏伤害太大,叫奎宁的一种的东西。
疟疾是由血液中的疟原虫引起的,一般来说在非洲工作过的人回国后血液里都会有疟原虫的,所以有人建议回国后两年内不要生孩子,免得影响孩子的体质,这个还是有道理,如果回国两年内发烧感冒去医院治病的话也要知会医生说自己曾经在非洲待过,医生应该会验血以确定是不是疟原虫引起的。
伤寒还是可以预防的,出国前在海关医院咨询一下,说来非洲的话肯定会给你打伤寒的预防疫苗,一般来非洲就打三针(黄热,甲肝和伤寒),霍乱好像是发药吃预防。看到这篇文章后要来非洲的可一定要多打针啊,虽说打的时候不爽一下,而且挺贵(三针加艾滋病验血,体检总共要800多人民币)。但是来了就知道有用了,看着身边的人倒下去,应该庆幸自己打了针而且身体还好。不过这病是传染的,我们今天下午煮了一下炊具等,预防为主吧!离家千里的都不容易。
现在想想非洲人活着真是不容易,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40多岁也可以想通了,这么牛的病再加上战争,饥饿与营养不良,能活到七老八十的人肯定不会多,难怪整天在街上看到的都是年轻人了。

对利比里亚(非洲)人的一点不好的感觉

在利比里亚待了2个礼拜了,总体上利比里亚办事处比塞拉里昂的好多了!^_^ 不管是吃住都感觉很爽。唯一不爽的大概就是对于利比里亚人或者说非洲人的印象变差了,首先是保姆偷钱的事情,本来有两个保姆,是一对母女,给他们每人70美元,已经很不错了,司机一个月才80美金!结果那个女儿太不知好歹,竟然拿走我们一张sim卡,里面还有200美金。我们手里sim卡比较多,一般都不关注,后来发现了一想就是保姆,她也不看看我们是干啥的,利马让智能网的兄弟查了这个号的通话记录和详单, 嘿嘿,那个丢了的卡经常和保姆的手机通话,我们直接打到那个号上,一个男的接电话,我们告诉他一分钟你的卡只能接听不能主叫了,那人还不信,我直接在HLR上给他改了权限,嘿嘿,再打过去让他试试,待会他就用另外一个号打过来,说我们是黑客。呵呵,这家伙还知道黑客啊。我们不管,直接把这张卡置为挂失状态,重新用了一张sim卡,把钱转过去了。
回来后把通话记录给保姆一看,保姆打死不承认,没办法,黑人就这样,死活不承认你拿他也没有办法。最后老大直接让她走人,他妈留下来观察一段时间。那个女的刚才还很强硬,一听这个直接跪下了,呵呵,感觉这里人过得一点都没有尊严,动不动就给人跪下了,当初她怎么不想想,我们知道后会怎么办,这期间还有人丢过100美金,平时根本没人来这里,丢钱只能是自己弄丢或者是保姆拿走了!
对黑人产生厌恶情绪主要还是这两天的越来越多的接触,黑人好像觉得向你祈求吃的、喝得还有钱财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事,走在路上不断的有人向你要吃的,要点小费什么的,搞得人很烦,感觉他们怎么这么没脸没皮!真的是那种说法:人家觉得开口向你祈求是他的自由,上帝赋予他的自由,你给不给那也是你的自由。郁闷之极!

20060715 利比里亚见闻

到利比里亚一个礼拜,利比里亚比塞拉里昂的环境要好很多,感觉首都像个城市,至少吃住比较舒服,这里的货币不像几内亚和塞拉里昂那样不值钱,一US dollar换59Liberia dollar。^_^ 坐次出租车一般10 LDollar,超市里的东西比较贵,可能是联合国维和部队在这里人太多的原因,据说有3000人,每天都能看见很多牌照为UNMIL XXXX、写着大大的UN字样的NISSAN或者丰田车在路上跑,这些车是不是联合国集中采购的,感觉所有国家的维和部队都用这两个牌子,听说是因为联合国会费日本交的比较多,所有车辆采购自然向日本厂商倾斜了,这一是一种策略吧,交的多回头赚回来的可能更多!
最多的还是非洲其他国家的维和部队,西非共同体国家的吧,尼日利亚最多。
来这后每天去挺远的已经中国东北饭馆吃晚饭,早点和中饭都是对付过去的,一般吃个面包、黄油、炒鸡蛋加咖啡就行,中饭吃的是自己做的面条,感觉味道还行。
联合国维和部队总部在离宿舍不远的一幢大楼里,保卫很是森严,围墙是用很厚很高的水泥浇铸而成,感觉可以防止汽车炸弹冲击了!也算奢侈吧,在西非这样还比较穷困的地区。每天到处看到的好车大概都是UN的,听说联合国维和部队每天是130几美元的工资,由联合国发放,所以在利比里亚这样维和部队集中的地方联合国的花费岂不是很大,但是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是明显的,如果没了这3万人在这里吃喝拉撒的话,这个国家的经济估计和几内亚和塞拉也差不了多少(当然现在也好不了多少)。
这里的私人电信运营商都是黎巴嫩的人的,感觉黎巴嫩人很会做生意,在非洲这么穷困的地方培养市场,一个运营商就是3、4万的用户。竞争比国内可激烈多了,Comium的卡充一次值后狂奖励网内通话金额,非洲也没听说过被叫也收费的说法,算来算去,在这里打电话还是很便宜的(比起国内)。

20060707 从塞拉里昂到利比里亚

在塞拉里昂等候了10天的时间终于等到了到利比里亚的机票,今天上午乘坐SLOK-104航班抵达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Monrovia)。塞拉里昂的人是比较坏,出海关就给了5美元的小费,非要说我带的醋是违禁品让我给小费才可以,这样的国家怎么能让各地的人放心大胆的来这里做生意,给当地人提供工作机会,所以他们说非洲如果没有外力推动,发展绝对很慢,我想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昨天晚上住在塞拉里昂的宾馆里(因为今天早上8点的直升飞机,宾馆就在直升飞机场旁边,跟老大凑活了一晚上),早上7点就醒来,洗把脸就到直升机场等飞机,去的也算早,但是已经排不上第一班飞机了,这里是来了以后把行李包放成一队,按照行李进行登机的(我一直在想没带行李的人是不是一直要坐第二班,他用什么排队呢 ^_^ )跟中国驻塞拉里昂商务参赞的行李排在一起,结果他坐第一班最后一个,我成了第二班了。本来还说他是外交人员,在一起可以在出海关的时候照顾一下,没想到啊,嘿嘿。直升飞机航空公司叫派拉蒙航空公司,听着像一个电影公司的名字 ^_^ ,飞机是前苏联产的米系列运输机,一次能坐20几个人吧,噪音很大,8分钟就可以到达塞拉里昂国际机场(在一个小岛上,所以要坐直升飞机或者游艇前往)!
办理登机手续的时候,我提的小箱子不让我带上飞机非要我托运,我就想坏了,这些人肯定想从我带的行李里面挑刺,本来带一大罐醋就心虚,暗自想身上只有1美元的零钱,剩下全是100的,可糟了!结果真的是一个警察把我喊过去,说箱子里有什么东西,直接说给10美元放行,我拿出一美元给他他说不行,我说我没了,他说可以换成零钱给他,心里想他怎么知道我有100的,想想脑子转的还挺块,直接就想到从几内亚来得时候带了好多几内亚法郎,都是5000一张的,直接拿出3张5000的给他,1张1000的外加一美元一张的给他们,^_^ 直接顺利过关,大概4美元吧!到了移民办公室,交了100一张的,给了1张40的票,找了60的零钱,没有遇到什么问题,结果海关那个鬼还是开口要钱,拿出一张1000的几内亚法郎,他看了半天,又退给我,估计不知道是哪国货币吧!^_^ 走到安检的地方被打开手提包搜了一下,顺利过关!
飞机晚点半个小时,还算顺利,飞机上好玩的就是有个空姐像中国人,我问了声你好,她没反映,过了会直接过来用英文说是菲律宾人,^_^ 估计很多坐这个航班的中国人都问过她同样的话吧,她已经知道我们想问她是不是中国人了!^_^
下了飞机,给了海关10美元买了个黄皮书,给了门口警察1000几内亚法郎免得检查行李,顺利入境利比里亚,司机找到我很快,过了1个多小时就顺利到达办事处,草草安顿一下就去局里看了一下现场情况。
一路上到处都是UN的车,这边据说又30000UN维和部队,大多是黑人,加纳,尼日利亚等国的部队,可能联合国也是就近维护减少费用吧!^_^ 中国大概有20几个警察,8、9百的维和部队在这里,有机会认识认识他们!

看过《卢旺达饭店》

这两天在塞拉里昂等待去利比里亚升级HLR36,比较空闲一点,上网在csdn的blog频道里看到了一篇关于南斯拉夫如何解体的日志《血泪教训——南斯拉夫被肢解内幕 》“http://blog.csdn.net/telnetor/archive/2006/07/03/867864.aspx”,很有感触,对那段历史并不熟悉,以前整天在新闻里听到的塞族(塞尔维亚族),阿族(阿尔巴尼亚族),感觉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现在身处非洲,额外的对这些有了一点思考。民族这个东西应该是属于上次建筑的东东,对于普通百姓来讲,跟自己有共同的特征(身体外表等),共同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就应该是一家人。为什么塞族、阿族这样体貌特征等完全一样的人也会分成两个民族并且如此互相仇恨呢?我想世界上没有哪两个民族是完全敌对的,问题是各个民族内部总有作为领袖的人物的存在,这些人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会左右这个民族的命运吧,这些领导人为了什么呢,经常提到的西方在人权方面的双重标准恐怕是助长这些所谓领袖某些不正确思想的一个重要根源。
文中提到的卢旺达胡图族对图西族的大屠杀影片《卢旺达饭店》我电脑里正好有,不知道是从谁哪里拷过来的,以前觉得没意思,打开浏览了一下就关掉,准备等实在无聊的时候再看看,今天看了这篇文章,突然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看看,另外,自己身处非洲这篇大陆,多了解非洲的历史也有好处。
电影应该是反映了真实事件的,虽然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对当时卢旺达的形式,胡图族人对图西族人的屠杀还是做了非常精确的描绘。影片中的广播电台916胡图力量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电台里宣扬的那些东西明明是挑动两族之间仇恨的恶源:各个民族在一起和平生活了这么久,大家都是好邻居、好同事、好朋友;不同的民族之间相互通婚,彼此融合,为什么会这么残忍的杀害自己朝夕相处的这些同胞呢,某些人的想法、欲望太可怕了!
有时候不得不对民主,自由,民族解放这些在我们平时看来很高尚的字眼进行一番思考。看完这个影片,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些感触吧,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几内亚的大罢工终于停了

终于要结束养猪一般的生活了

最近的工作状态

今天是6月6日,日子过的好快。到几内亚已经两周多了,自己感觉很快的样子,嗖嗖的就过去了,细细一想,是太忙了,日子就过的飞快。来这里都处理了哪些事情呢!
首先是Sotelgui的冗余数据删除,电源割接,放号,到Areeba的链路处理,跟Alcatel的MSC对接问题,巡检,WEPI板子更换,每一件是都是在现网操作。很紧张的!日子就是这样过来的,现在晚上8:30分,还在等总部关于HLR HDU 磁盘阵列的答复,今天晚上应该可以处理完成吧,如果无法处理完成,那么这一周的计划都将受到影响,这么多的it系统用,这么多的报告要些,感觉想歇上一两天都没有时间,这种状态下下周大概可以缓解(6月20号左右),等把这些比较急的事情处理完成,后面剩下日常的维护工作会比较轻松一些,每天来看看设备状态。
有点累了,还没欣赏过美丽的非洲景色呢 ^_^
王大哥的疟疾着实让我害怕了一把,怎么会呢,他身体那么壮实。黑黑的,脾气那么好,不太说话,非洲的病为什么总想要人命呢,吐的那么惨,被头疼折磨,看着都难受。不知道他的感受如何,我想我应该好好锻炼身体,千万不要得上非洲的什么病,回家了怎么疼老婆呢!^_^

几内亚生活记录

今天晚饭刘师傅请假,大家没的食堂吃。后来集资去买pissa吃,不知道这个拼法对不对,看了一下烤出来的批撒,跟国内的可大不相同,包括必胜客的东东。大概必胜客也是针对中国人的口味改良过来,像肯德鸡一样吧!^_^ 不过,私下觉得这里的正宗批撒好吃一点,饼是薄的,馅是鲜的!味道还不错啊,估计我一个人就能吃掉一个。价格也不贵,有2万几内亚法郎的到3万几内亚法郎的。这里大概一美金换5000块几内亚法郎,也就是4-6美金一个吧,比国内似乎还实惠一点,重要的是原汁原味一些!^_^ 没有食堂师傅做饭时吃吃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说说几内亚的货币吧,这里的货币叫几内亚法郎GNF,呵呵,很不值钱的一种货币,一美金要换到5000多平时,我手里的票子也都是5000一张的,最小的货币大概就是50的硬币了,刚来的时候搞不明白为啥有50的货币,50在这里又能买到什么,我们出门打的都带一沓5000的。后来看人家打的都1000,500的给,我们就觉得奇怪,问问前辈,才说这里的出租车司机一看见中国人也是猛抬价,也是中国人把价格给提高了!^_^ 后来再在路上看到小女孩头上顶着一盆子的一袋袋的水,一问才知那个50一袋,其实也就是小塑料袋子装些自来水,既没有封口,也没有28层净化(乐白氏吧 ^_^ )。这里的人在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很多穷人住在像中国西北农村那种土房子里,而且非常小,这里是首都啊,最好的建筑大概就是总统府,美国大使馆和几内亚国家电视台(中国援建)了。上次路测的时候David说“road china,TV china,telecommunication china”。呵呵,几条好的公路是中国援建的,中国人有时想想的却很厉害,在遥远的亚洲可以做那么好的建筑,来到这里也一样做这么好的建筑。那天看市政厅上面挂着中国和几内亚的国旗,大概有什么会议或者是中国有人来访问吧,看起来中国在这边下的功夫不少,听说这边的铝矿资源比较丰富,中国可以搞搞投资什么的。给这边再输送点中国人,大家就可以多沟通沟通,呵呵,生活可以丰富多彩许多!^_^

阅读《京华烟云》

最近在看出国前从上海买的《京华烟云》,本来打算飞机上看完,结果上海到巴黎的12个小时都是晚上,没怎么看就睡着了,在巴黎待的7个多小时和巴黎到科纳克里的6个小时航班也没有心情看书,只是看完了两本杂志。
说《京华烟云》是当代的《红楼梦》一点也不夸张,林语堂先生能用英语表述中国式的家庭生活,社会风云变幻,厉害。看书的时候细细想想,其实自己是那种喜欢读书,喜欢一个人静静的生活,偶尔热闹一下就可以的人。

2006年5月31日端午节 几内亚

今天是端午节,现在是晚上23:36分,国内已经是儿童节了。对我们来说,端午节才刚刚结束。今晚代表处全体中方员工聚餐,Turkey项目部请大家吃西餐,在通信部所在地阿马米亚的一家高档的西餐厅吃饭,头一次吃比较正式的西餐吧,应该算是法式西餐 ^_^ 刚开始大家喝喝水、饮料聊着天,头一个送上来的就是面包,这里的面包不像国内是甜的有各种各样,而是像国内北方的馒头一样的饱肚子的东东,配上黄油也很好吃!西餐上菜的速度非常慢,需要你边聊天边耐心等,据说一个吃过法式大餐从巴黎过来的兄弟说吃法式大餐需要4、5个小时,而且很难吃饱,因为上菜慢而且量很少!接下来上蔬菜沙拉,也是一点点,每个人尝下味道而已,然后有考牛排,虾、米饭等,期间侍者不断的拿甜酱等东西不断的询问你,感觉就是被人喂一样,比较难受的吃法,不如吃中国大餐那样淋漓尽致。这样我们就过了一个端午节,大家聊聊天,吃顿饭,没有粽子,没有亲人。

20060519-20060520上海到西非几内亚这一路上

买的机票是5月19日晚23:55法航到巴黎然后转几内亚科纳克里的AF115,满心欢喜的以为肯定是法航的班机了,到了机场才发现AF115是东方航空执行的,这一班与东航的MU553实行代码共享,当时就郁闷呢,结果班机还晚点一个小时。心里实在是不爽!
在机场办理登记卡的时候东航的工作人员收走了护照及机票,询问为什么,当时东航的工作人员解释说是因为去非洲和南美的转机手续较复杂,他们帮助转机。其实心里也清楚,肯定是法国移民局要求它这么做,到了戴高乐机场后转机人员被监禁到转机飞机起飞前。郁闷的时东航的人骗我,而且问几个人说法还都不一样。想不明白,只要你说清楚了,我还能不配合你?反正我的手续证件都合法啊!
一路上昏昏沉沉的过了12个小时,一路上经过了哈尔滨,乌兰巴托,新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湿地,乌拉尔山脉,圣彼得堡,维也纳最后到达目的地。
巴黎当地时间早上7:30分到达戴高乐国际机场,滑行的过程中扫了一下这个机场,感觉挺大的一个机场,好多航空公司的班机都在停机坪上,机场中间有好几条告诉路从地下穿过。天上下着小雨,室外温度12摄氏度,有点冷。最吸引我的是机场上有一个协和飞机,不知道是不是模型,感觉不像 ^_^ 。
一下飞机不出所料,机组人员把我的护照和机票交给了机舱门口的两个警察,法国警察的装备不错,可以说是全副武装,手铐、手枪、子弹、步话机人人的标配。警服也挺酷的,虽然人长得胖点,但是穿上警服也看不出来多臃肿,还是挺潇洒的,机场的警察只会说一下简单的英语和几句中文,而且蛮有礼貌。虽然心里不爽而且担心出什么事,但表面还要装作没什么的样子。在警察办公室里随身行李被搜查了两次,彻底的搜查,警察的职业素质还不错,带上医用手套,一件东西一件东西的检查和登机,两人一组,完了让你签字确认,把所有的随身现金都整理好装到一个塑料透明袋里收到他们的保险柜里,当时比较急。为什么把我的钱不放到我的包里,放到他们的保险柜里,他们解释说为了安全,等我走的时候给我。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无聊啊,期间有几个中国人被遣返,原因是签证是伪造的。大家都是从巴黎转机,搞不懂为什么巴黎警方要管这个,反正转个机又不进法国境内。估计申根国各个成员有互相检查签证的义务!^_^
中午12:20分的时候给我们几个等待的每人一塑料袋吃的,有一盒蔬菜沙拉,两块面包,黄油两包,矿泉水一瓶,开胃的小豆一包(不知道什么豆),一个水果小包。味道还行。
下午三点整的时候警察把所有东西还给我,带我去登机,等我登完机后警察才离开!绝对是目送着你走的,感觉真是不爽,一群人看着你,不知道他们怎么想我的,一个被全副武装警察监视着上飞机的中国人?
这回是真正的法航班机,空客A330。飞机舒适度明显高于国内航空公司波音飞机的舒适度,现代化程度都高一截。每个人一个屏幕,手柄,可以打游戏,看电影,看新闻,查询航空公司航班信息登,我打了会纸牌就没打了。比较困,还在倒时差的状态。
飞机上的黑人看起来都很有钱,穿戴也都很好。跟想象中的几内亚人民不太一样,嘿嘿^_^ 。
下了飞机立即就感觉到了热,跟深圳的热一样,湿热湿热的!走舷梯下的飞机,下飞机看见了好些士兵和警察在前面站着,一个军人跑过来朝一个超胖的黑人女的敬礼,吓我一跳。跟着大队人马走2分钟就是海关,出关异乎寻常的顺利,递进去护照和飞机上填的入境卡,几十秒就递出了护照,搞定!当时我还不敢相信,问了一句“OK?”,那人不耐烦的一挥手,我赶紧就走,看门口很多人拿个牌子接人,没有写我的。直接奔行李提取处,这里的机场也是超级简陋,地面是水泥的好像,也是不好的水泥,脚一抹就是一些灰!等行李过程中也不断看出口出有没有人带华为的工卡,约半个小时行李还没有出来我的,好急好热啊真是。一个黑人兄弟拍拍我,一看上面是华为的工卡,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行李检查也比较麻烦,好像要一件件打开看,接我cisco直接给女警察塞了些钱就出来了!他开的是奔驰,我夸他好车,他说benz是好车,但这辆不是。估计是买二手的!^_^
过程比较简单描述了一些,其中还有很多细节没有写到,等以后慢慢补充吧

今天再看亮剑的评论

今天再翻开前面的文章看看,有些想法。说一说
这篇文章是去俄罗斯的时候从www.6park.com(留园网,国内上不了)上先看到的,那时候仓促,没有怎么细看。里面的说法基于我过去的经历来说基本属实。数据链与通信链的集中放置应该说在军队里是一个很正常的想法,就如集中指挥一样是我军的长期状态。一般说越重要的单位其通信设备越多越好,很容易就看出来。现在想想,这有点像中国人的想法,不搞点看的上眼的东西别人怎么知道重要呢。
另外,集中指挥这个东西我想是理想化的产物,什么都想管必然导致什么都管不好。还不放心让手下人去搞,怕搞砸了毁了自己的乌纱帽!

春色

春 色
香漫霓裳风缱绻
桃花淡彩浓杏眼
朱唇仰举饮清露
玉指过处柔情暖
金步飘摇扶杨树
绿柳小桥青丝软
回眸凝望山接水
此心已化袅娜烟

自己给自己加油

自己给自己加油

两种生活

现在过的日子,怎么说呢。感觉就像别人说的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奇。常给别人说,大学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实感觉自己是从大学里走出来才真正的认清这一点了,不过认清之后,反而更加坦然自己所选择的这条路,目前为止自己所作的奋斗!
但愿这次的转型会成功!坚信这一点。这才是你啊 ^_^
我们的梦想-是星之海洋!!

从军十年目睹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怪状---如何亮剑?

本文要说的是当前我军指挥体制上的弊病。刘伯承元帅讲:集中指挥打死猪、分散指挥打野猪。
  
  《亮剑》中高潮片断:李云龙部遭袭后,李急于复仇心切,加之与上级机关联络困难,未经请示报告,即迅速收拢部队,以不足万人孤弱之旅,突袭守备坚固的平安县城,未料想牵动整个晋西北乱局,引爆链式连锁反应,前后卷入敌我顽十几万兵力大战于平安县城之下,予日军以重创,极大振奋了我军心民心。
  
  笔者曾在基层团队服役,曾亲眼目睹所部战士因翻车起火爆炸而牺牲,两人当即毙命,另一人大面积严重烧伤,苦熬至第二天日出时断气,其状惨不忍睹,奔丧家人嚎哭震天。遂先骂军车质量不过关,薄板式的油箱一擦就炸,后又骂部队领导瞎指挥,只图给地方拉货赚没良心钱,不顾战士生命宝贵。后得入大机关,某日再遇类似事故发生,乃为空降军某部官兵一死两伤,其中两名重伤员需急送军方专医烧伤医院才可救治,以车辆运送则伤员生命不保且距离远时效慢,故请调陆军直升机。然基层部队官兵权限十分有限,动用直升机谈何容易,必经层层请示上报,且空降兵属空军兵种,想调用陆军直升机,需跨军种协调,又要多出N个关口。
  
  笔者当日担负值班,事故发生近五小时后方接到请示文电,阅后知人命关天,以十万火急的速度急送大区首长,同时告知陆航部队备机待命,后经批准再次层层下达命令,如此一来一回已用去了六个小时,要知道对于重度烧伤病人来讲,这六个小时对其来讲几近痛不欲生。按照陆航部队战备直升机出动的时限要求,一般在接到命令后一个半小时内可出动,也许我们的陆航飞行员可以争分夺秒,但将伤员送至烧伤医院,至少也在八小时以后。
  
  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这两名战友的后来情况,我所能做的,只是在接收报告后,以最快的速度送达首长,只是对得起良心,我不希望闭上眼睛就会看见两具血肉模糊的躯体,那是两个活生生的战士,乃叹:天地间,人为贵。在这个资讯发达的年代,只为救治两名伤员,只是调用一架直升机,以十万火急的速度,也需要八个小时,不知李云龙生在当代,会作何感想?
  
  中国军队的指挥体制,本原乃是引自前苏联机械化军队体制,一以贯之的统帅部、战区、军师旅团,由上到下一根筋,乃是一竿子插到底,遇事是层层上报,批准后层层下达,多年的照抄照转、请示报告。如此军师旅团的金字塔式树状指挥体制,指挥层次多、中转环节多、协调因素乱、指挥效率低,打起仗来是顾得了头就顾不了屁股。
  
  从这次中俄联演来看,别看老毛子穷,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人家虽然军费投入严重不足,武器失修、待遇低微、士气低落,可军官整体素质仍较高,体制并没有伤筋动骨,指挥方式简便有效,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协调起来得心应手,苏联军队的灵魂犹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年我们跟老毛子只学到了其指挥体制的皮毛,即军师旅团的编制形式,可其中的精神内涵却是知之甚少。
  
  要知道如果苏联军队当年只有笨拙的集中指挥,如何能打赢卫国战争,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德国踩在脚下,要知道苏联军队在战前刚刚经历过大清洗,元帅、将军几乎被肃反殆尽。但只要体制优化,军官杀了还可以再选,兵打光还可以再挑,最终苏军还是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当二战临近结束,百万苏军越过边境出兵东北时,我们看到的已是摧枯拉朽的机械化钢铁攻势,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号称日军最精锐的关东军溃退如潮水。还原卫国战争的本来面目,除了斯大林统帅集团的坚强意志,更在于中下层军官的机动灵活、自主大胆,集中指挥只有根植于分散指挥之上,才能得获不竭之战力、不朽之灵魂,方能言聚气合力、并力一向、所向无敌。
  
  反观我军,也就是在文革前期,指挥体制还算是简便有效,那时指挥机关尚未臃肿,高中级将领大多资历老、魄力强,不怕事、不避责,且久经战阵,不喜好搞假大空的形式主义,不喜好搞来往繁琐的公文电报,不喜好搞庸俗的文山会海,没事下部队随处走走看看、随意吃个碰饭,对部队情况掌控明了,遇事召集大家开个现场会,盘着腿往桌上一坐(很多年后台军仍以桌子当板凳来笑话共军土八路作风),当场拍板、说干就干,高兴了撒上一圈烟吞云吐雾,生气了就摔茶杯掼帽子,但土八路有土办法,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能倾听实情、通达下情,却讲求效率、雷厉风行。那时候基层部队有很大自主权,不需要象现在这样凡事层层请示上报,很多副职领导对分管的事就能自个说了算,不需要报告主管领导,事后通告一下就行。
  
  但是文革以后,我军这些作风就完全随着运动消失而去,反观作为学生的越军,这些作风却是越打越硬、越打越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搞起欺师灭祖来却倒象那么一回事。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很多领导,官场打混多年,圆滑事故、老练城府、工于心计、长于算计,明哲保身意识极强,总是害怕签字后担责任,碰到需要拍板定论的情况,只是一句"呈某某上级领导批示",将皮球一踢了之,遇事绕着走,凡事擦边球,出了事、塌了天,责任自有上级领导顶着,总也砸不到自个身上,丢人却不丢官帽。
  
  上军校伊始,我对这些事情总也想不明白,后读李宗吾《厚黑学》,方才顿悟,是了、是了,什么补破锅、踢皮球,原来都是官场哲学在作怪。日渐老练事故的官场哲学种子,落在了军师旅团金字塔式树状指挥结构之上,碰到了僵化保守的集中指挥体制的温床,如何能不落地生根、潜滋暗长,最终生出得枝繁叶茂、藤蔓缠绕、盘根错节,至于那缠绕而上的到底是藤是树已不得而知,也许有的只是少数人的曲线上升、远大前程,乃叹"生我之前不是我,我生之后我不是"。
  
  只是调用一架小小的直升机救治重伤员,都需由根至顶,无有人敢签字拍板,却要直达大区主官,内中原由只是担心万一那直升机摔将下来,陨落的碎片会砸掉顶戴官帽,人命从来不值钱,官帽才值钱,因那官帽从来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须知血染的顶戴花羚古已有之。后有好事者以李梦吾之名著《糊涂学》,读之甚觉可笑,但糊涂难得、难得糊涂却是真言。今时今日欲在军中打混者,只需携《厚黑》及《糊涂》两书即可。
  
  李云龙若生于斯世,恐怕也只能是一个异数,一个藏在不为人察知的阴暗角落里,由夹缝中生存演化出来的变种,不过是个侏罗纪的恐龙而已。
  
  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编制形式仍沿用苏军军师旅团模式,指挥体制则是机械化军队的金字塔式树状结构,某一部队遭袭,不得擅自行动(党指挥枪的原则贯彻得比我军还好),须经层层上报至萨达姆,但等到萨达姆命令反馈回来,该部早已覆灭。反观美军,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开始采用减掉军级之师团及减掉师级之军旅营相结合的编制形式(时美军正在试行阶段,两种编制形式同时存在,现已趋向选择旅营制),指挥体制则是信息化军队的扁平式网状结构,指挥层次压缩,趋向于扁平化,行集中指挥则中转环节减少,指挥效率提高,行分散指挥则横向协同便利,借助发达的互联互通指控信息系统,一军士长五分钟内可呼叫航空兵火力突击,一单兵两分钟内可呼叫地面炮火支援,单兵作战能力较强,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指挥顺畅。美伊两军对垒,高下一看便知。
  
  我军历史上唯一的一次三军联合作战,即一江三岛作战,由于国民党军一打就跑,登陆部队进展迅速,提前夺占敌主阵地,但由于缺乏地空协同机制及通联手段,无法告知空军战场态势,航空兵仍按事前约定投弹,结果成吨的高爆航弹全部投在了自己人身上,造成重大伤亡。时至今日,我军联战联训仍推不开,已不是通联技术上做不到,而恰恰是僵化保守的体制在作怪。正如《亮剑》中所述,美军历经二战血火洗礼,联合作战已运用得十分纯熟老道,其在朝鲜战争中已能在五分钟内召唤航空兵火力支援,且敢将燃烧弹投放在距已三十米以内,仅此一点优势,即在韩战中造成我伤亡惨重。
  
  笔者前年曾得窥一文,我军一高级将领对此事也是无可奈何,虽明知地空协同不能达成,也要在对外演习中宣扬我军早已践行此道,不过是对外唱空城计而已,从文中凭直觉我能感到,军方高层已有人也意识到这是指挥体制有问题,但似乎短时内却无有良策。而台军近来极为重视加强对我地空超短波通信压制手段的研发,声称要把台岛上空打造成为共军空中指挥的通信盲区,恐已窥破我军此等弱点。
  
  我军战机近来多次横越台海中线,大多不是有意为之,实为缺乏空中预警指挥平台及数据链协同手段,导致地空协同误差较大,须知超音速战机出现若干秒的延误,即可能飞出十数公里,结果一不小心就飞了过去,造成台军高度紧张。但台军历来电子侦察手段建设,对大陆短浅纵深通信情况掌握明了,此等失误不可能瞒过台军耳目,事后明白过来只会更为轻视大陆军方。
  
  前不久我军某精锐步兵师配备多部新型指挥车,可是我们这些师团长一看就傻了,装甲兵、炮兵、防空兵、步兵各种型号齐全,可是上了装甲兵的指挥车就指挥不到炮兵、步兵,用炮兵的快反指挥系统却指挥不到装甲兵和步兵,而防空兵的指挥系统虽然达到了国外C3I系统的技术水平,却是个闭环指控系统,基本的标准兼容信息接口都没有,只是将自己反锁在系统内。不知战时我们这些师团长们该上哪部指挥车去指挥作战,到处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都是各搞各的,就是没有一部实用的指控系统,根本形不成合力,战时还是要打乱仗。
  
  目前我军的指控信息系统建设,基本上仍是沿用各军兵种垂直向下,没有统一兼容的信息平台,谁有钱谁搞建设,搞出的却都是自扫门前雪的烟囱式系统,以致于到处冒烟、山头林立,生出了一大堆华而不实的小麻雀,一个军队信息化高速公路上跑的全是些奇装异服、乱七八糟的信息系统。
  
  一个军种内兵种间基本的协同作战都难以达成,如何能言跨军种联合作战。尖锐地讲,我军联合作战并不是搞不起来,也不是技术实现不了,而是现行指挥体制存在重大弊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也碰到这些问题,但后来理顺了指挥体制,并引入了纳瓦霍族"风语者"密码战士,以之担负战场前沿火力召唤,每每将猛烈的联合火力倾泄于日军阵地上,较好地解决了联合作战这个问题,为其日后在太平洋逐岛争夺战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直到六十年后的今天,我军地空协同指挥仍然不能实现,更无从谈及三军联合火力打击,演习中所见皆是空城计而已。然此点若做不到,所谓投鞭入海、登陆彼岸皆是空谈。
  
  目前我军军方高层对美军的统帅部直接指挥到单兵这一点非常感兴趣,感慨美军指控信息系统的完善发达。但殊不知美军的主旨目的并不是直接掌控单兵行动,而是践行德国军事思想上的精确作战、量化作战,其网络中心战的本质思想是依托高度发达的战场信息系统,达成战场信息感知单向透明,进而实现作战单元的任意组合及作战功能的全维整合,再以不对称作战方式痛击对手的短板缺失,在暗合相生相克原理之间,成就信息精确闪击战。
  
  与中国军方不断强化集中指挥相反,美军正在逐步下放战斗的自主权,极为强调"二十一世纪的战争是班长的战争"。原因乃是出于达成精确量化作战的目的,统帅部也只是做出决策、下达命令,在作战过程中极少直接干预,更多的是在宏观层次上,提供调用战场指挥官需要的资源,为一线参观部队提供作战支撑,而指挥权基本完全交由基层军官自主掌握,但在每个单兵作战的背后,都有海陆空天电信息六维支撑。
  
  
  信息+火力的战力倍增效应,使得其单兵、单一武器平台作战能力已空前提升,足以应付普通强度战术行动,前台只有少数单兵显山露水,而后台却是宠大的联合信息作战支撑诸元,在少量的兵力机动背后,导调的却是大量的火力机动,而这一切正是在压缩指挥层次、达成信息互联互通的大前提下,是信息流在控制着物质流和能量流,这才是美军网络中心战的根本目的。
  
  从本质上讲,中国军方只量单对美军的统帅部直接指挥到单兵这点十分感兴趣,正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内中乃是集中指挥的教条思想在作怪,还是想着战时能搞一竿子插到底的事,能让从来未在军中待过的领袖们能亲自指挥作战行动,使其能够体味一下号令三军直至单兵行动的滋味,内中的政治意义远胜于实战价值,说白了是想拍马屁(与毛邓时代不同,中国现行的体制实际上已趋向文官治军,这点从邓时代已开始显现,武官治军不统军,统军者却从未当过一天兵,对军中之事全无底数,对少数将领的欺上瞒下全无察觉,历史上宋朝的积弱积弊正是源于此)。
  
  我们的军方高层们,更多的只是按照个人的主观喜好随意决策,而其所谓的理由正是中国特色做挡箭牌,毕竟中国特色是个筐,什么东西都能往里装。不知三军之事,却同三军之政,顶多只能乱军、乱政,正所谓菊生淮南淮北各不同。历史上蒋介石每次上阵亲征,大多必败无疑,每次其亲自指挥作战,诸将领必头痛不已,谓蒋好瞎指挥、帮倒忙,但蒋介石若假手于人,自己远观态势而力行宏观战略协调,则国民党军至少能立于不败之地、全师而退,甚至能略有胜战,因为蒋介石善用人,且国民党也不乏精兵良将。
  
  从战略层次讲,蒋介石作为政客基本合格,但若论军中排名,至多只能当个班长,因为蒋介石当年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时,什么也没学到,每日所做只是给日本军曹刷马,而且一天要干上三次,直到把东洋马们伺候的混身舒坦为止,直到很多年后蒋仍对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耿耿于怀。
  
  技术上的差距并不可怕,其差距在短时内可以拉平,但思想上的差距却是需要很多年才能赶超。美军官兵不缺仗打,基本上是三年一小打、五年一大打,不断在战场上试验其新武器、新战法,检验评估其新思想、新理论,可我军却已在和平年代沉睡了二十年。而新军事思想的锤炼恰恰需要战火的洗礼,除此外别无法门,毕竟军事的实践性非常强,绝非和平年代简单肤浅的理论探讨能够胜任。李云龙之辈正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但却学到了战争真谛,深得其真传,使得满脑军事教条的专家教授们败倒在其石榴军裤下。
  
  道法自然,战争亦有其本原法则,将太多的政治原则和官场潜规则掺杂其间,最终只能有一个结果:败师丧旅、亡国亡军!!!须知浩然天地间,人作为单一个体是非常卑微渺小的,总是满脑子人定胜天、藐视自然规则的人,最终只会在诸多铁律面前碰得头破血流。领袖的作用是选贤任能、砺精图治,为强兵悍将们提供必要的支持,至于治军打仗的事则要交由手下的将领来做,各归其位、各司其责,毕竟在官场潜规则之外,还有个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残酷法则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之于国人头顶。
  
  海湾战争爆发前的几小时前,有记者听到收音机里传来一片噪音,即敏感的意识到战争即将爆发,因为美军已在对伊军通信系统实施全频段阻塞式干扰,紧接着战争伊始,美军即以两枚空地导弹破窗鱼贯而入,瞬时摧毁了伊军通信指挥大楼,顷刻即造成了伊军指挥的全面瘫痪。
  
  机械化军队指控系统的又一重大弱点,便是指挥链与通信链共生一树,找到了满是电磁辐射的通信链,也意味着找到了其指挥链所在,在发现即摧毁的信息化战争时代,这就意味着死亡。如《亮剑》内中片断一样,我八路军在抗战前期,习惯于抱在一起搞集中指挥,这就需要借重无线电台,即通信链与指挥链捆绑一处。后来聂荣臻元帅发现,日军飞机总是尾随八路军指挥机关所在地轰炸,指挥所多次转移,但日军总能闻着味循迹而来(日军此时已装备无线电台测向装备),一开始大家都怀疑有内奸,后来还是清华大学毕业的聂帅见识高,认为是电台暴露了行踪,后来把电台搬到山上,日军飞机就只往山上投弹,如此指挥所便安全了。
  
  后来我军多有经验老到的官兵在纵深穿插作战中,发现敌人的野战电话线后,总是先搞断它,然后顺手托着电话线往前跑,在尽头时如果发现电话线十分密集,则意味着已接近敌方指挥所,且电话线越是密如蛛网,这个指挥所就越大,因而在电话线尽头,往往能打掉敌方大头目,且只要敲掉了这个指挥所,其建制下的部队就会不战自乱,归其原头,不过是根电话线而已。此等战法一直沿用至朝鲜战争中,多有奇效。
  
  那时我军的对手也大多习惯于集中指挥作战,通信联络一断就傻眼,头脑僵化只知等待上峰命令的下层军官主见全无,找不到长官就成散沙一盘,而我军乃是土八路出身,早已习惯于分散指挥作战,分散指挥时能守,象李云龙这样的团部被敲掉也不怕,集中指挥时能攻,自己建制打乱了,同时也能打乱敌方建制,且往往是越乱越好,越乱越利于适应分散指挥作战的我军,可谓攻防兼备、机动灵活。因而林彪在辽沈战役最后围歼寥耀湘兵团时,看到部队建制已全然乱套,纵队司令找不到师长,师长找不到团长,反而不担心了,谓道:越乱越好,我乱敌更乱,乱而取之,围而歼之。后来很多号称国民党精锐的王牌师都是被这种乱仗打傻后吃掉了。
  
  而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知伊军必不战自乱,压根就没有干扰伊军通信指挥系统,反倒希望通过电磁侦察得获伊军情报,因而越过战前电磁闪击阶段,直接进入了先发制人的斩首震慑,百万军中直取萨达姆项上人头。而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更是一溃千里,不说请示上报,很多部队贯穿始终都未能接到一份指令,更有一枪未发举手投降者,共和国卫队的辉煌战史早已不再。于是有些所谓的军事学究们不察真相,就出来大肆宣扬美军战力何其强大、何其先进,已能直接超越电磁对抗阶段,达成先发制人的斩首作战。
  
  说实在点,伊拉克战争只能算是一个异数,本质上讲乃是巨人与侏儒的较量,并非战争常态,实在不值得大惊小怪。真要与中俄等重量级选手较量,美军还得从电磁闪击开始。美军在每次战争的战争法都不尽相同,毕竟兵家战事需要因敌而变、因情而动,单纯从孤立的战争片断中总结经验,是极为可笑的教条主义,这也正是我军在每次美军作战时大发感言,每每出尽笑话的原因,经常出现年轻军官们一边看着张召忠等人的战事解说,一边却苦笑不得的情况。在新军事革命日新月异的今天,上一场战争的经验并不适用于下一场战争,可我们总是跟在别人屁股总结昨天的经验,不可能打赢明天的战争。
  
  但值得担心的是,我军并未根本意识到机械化军队的这一弱点,在长期习惯于集中指挥作战的同时,亦并未按照信息化建军的原则,将指控系统中的指挥链与通信链相分离,而是继续捆绑一体、共生一树。而美军早在70年代就已将指挥链与通信链相分离,将满是电磁辐射的通信链从其指控系统中剥离出去,其指挥链与通信链的信息链接采取的是低辐射、低截获的数据链,战时基本可确保指挥链的安全可靠。在必将到来的中美战略冲突中,我军在思想上的落后必将导致更多的流血牺牲。
  
  《亮剑》为我们再次呈现了那一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抗战初期我军曾力行集中指挥,喜好抱在一起,中下层军官手脚被严重束缚,后日军改变战术策略,我军遭受严重挫折,时根据地被压缩一半,我军兵力减去三成,敌后抗战遭遇到空前的严峻困难。但后来我军调整战略,采取了更为灵活的分散指挥作战,面对敌人大规模的围剿扫荡时则避其锋芒,以敌进我进的方式乘敌后方空虚,跳出敌方包围圈袭扰其后方,尽可能避免硬碰硬的正面作战,既打击了敌人、又保存了自己,逐步扭转了不利局面。
  
  正是《亮剑》中展现的一样,当李云龙部再次将分散的部队召集收拢时,连他自己也不相信,其麾下的有些连队已具备扩充至营甚至是团的兵力。有人说中国人出外是条强龙,入内则为好内斗的虫,虽有失偏颇,却也入木三分。你把部队拢在一起搞集中指挥,一旦部队闲下来就是无休止的纷争内斗,打起仗来也指挥不便,但你要是把连队承包后撒出去,很快回来的就会是团营兵力,而且个个能独挡一面,打起仗来得心应手。
  
  笔者仍在基层团队时,曾赴南方某军校进修,在那里听闻了两件事情。我军一高级将领(现在军委担任要职)来学校考察,学校担负信息作战研究任务,建有全军最先进的信息作战实验室,因而专门安排了最顶尖的教授为其讲课,但这位将军听完后,对信息作战十分怀疑。同样也是这名将军,在我军某型通信卫星升天后,为庆贺此一创新,抄起卫星电话与总部某首长通话,但却总是抢在领导前头讲话,搞得领导很不高兴,他并不知道卫星一上一下之间,有若干秒的时延,因此闹了笑话。
  
  而正是一年以后,当江总号召开展信息作战研究,提出信息化机械化双重复合建军思路后,也是这位将军此时已入主军委,也在那里极力宣扬信息作战威力,要求部队要充分造势、广泛宣传,要深入领会江总讲话精神,结合实际行动抓好贯彻落实。一个未有知识和心理上做好充分变革准备的人,说出这样的话,让我十分怀疑其思想转变之快。须知任何军事上的创新变革都是花落于有心者,更多的借助于那些早有思想准备的人来推动。但十分遗憾的是,我看到的很多有胆有识的年轻军官,最终大多选择了脱下军装,返入地方回归社会。
  
  一个国家的精英,只能有两种出路:一是入主军中,在军言军,实现强兵梦想,而不是在那里空谈空想,要知道战争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事情,真正知兵者必经军中锤炼,否则大多是意淫自慰;二是商海浮沉,掘得第一桶金,达成原始积累后,开始回馈社会,创造原富以承载国民就业生息,行藏富于民之道,实现富国愿望。此两种人结合一起,就是四个字:富国强兵。但当更多的年轻军人开始雪崩般选择归入地方时,恐不为中国之幸,须知富国不强兵,必如诸多千年帝国一朝梦成空,只富不强岂能长盛不衰。
  
  我们正站在机械化战争时代向信息化战争时代的门槛上,也许一步之遥就会造成于对手的整整一代差距。回望当年战争迈入机械化时代门槛时,或许能有诸多借鉴意义。
  
  当年法国戴高乐将军经年沥血祭出《坦克战》一书,面呈贝当元帅,却被随手束之高阁,无奈之下戴高乐只得付诸出版社发行,售价仅15法郎一本,希望更多有识之士能习之。不经意间,此书辗转落到德军坦克战之父古德里安将军之手,遂使其挑灯夜读而致手不释卷。同样古德里安的前行之路也是异常艰辛,由于德国军界的普遍怀疑和《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他只能用帆布围着汽车权当坦克用,来实践他的坦克集群作战思想,而顽皮的小孩只拿一把小刀,就轻松划破了他所谓的"坦克",一时间古德里安成为了整个德军的笑柄。
  
  但后来当古德里安的坦克集群隆隆驶过阅兵场时,看台上的希特勒灵光一闪,高兴得挥舞着拳头从看台上跳了起来。希特勒明白限于德国国力所限,要突破一战僵持日久的阵地绞杀战模式,力避长久消耗战,机械化闪电战是不二法门。花开法兰西,却花落德意志,古德里安的坦克集群与希特勒的闪电击战思想终于嫁接在了一起,共同构造了德军的机械化闪电战攻势,此后如潮水般横扫整个欧洲大陆,连法兰西也不能幸免。仅一周之内,整个法国北部沦陷,其间也只有戴高乐将军临时组织的坦克反冲击尚能称道。而那时法军的坦克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胜于德军,但却与德军集中坦克使用于冲击作战不同,法军的坦克只能给步兵作伴娘、拉偏套,法军仍停留于一战步兵主导作战的落后思想中。
  
  战前法国曾耗资数千亿法郎用于修建坚固的马奇诺防线,英法上百万联军就躲在它的后面,但不经意间隆美军的装甲军却绕过了它,使其成为了千古笑话。反推使得天价的马奇诺防线倾覆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不是古德里安的坦克集群作战,正是戴高乐将军15法郎的《坦克战》一书,使得日后贝当元帅悔恨不已。其后古德里安由于耿直犯上,始终不为希特勒宠信,当隆美尔这些晚辈都已提升至元帅,他还仍是个将军,但其思想的激进却惠及同时代的德军将领,打造得德军钢铁攻势所向无敌,堪称德军坦克战之父。
  
  在信息化战争时代,我军现行的指挥体制已远不能适应新军事革命的需要,《亮剑》中所体现的分散指挥作战经验仍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我军信息主导作战意识尚未确立、信息化新军事革命尚未展开的情况下。而其坚强的意志更是值得称道,现在所谓的外交部只能称其为抗议部,有句话十分切合中国之实情:美国人想打谁就打谁,俄国人谁打他他打谁,中国人谁打他他骂谁。
  
  时代需要呼唤激进变革思想和坚强国家意志,明天的战争其实是由今天的历史书写,没有无本之木,亦没有无因之果,因果循环、矛盾回旋,希望中国军人在冲入下一场战争时,手中有剑、心中也有剑。写在忧患意识消亡和尚武精神泯灭的今天。
  
  探讨《亮剑》的帖子很多,角度不一,在此不一一详述。本文因工作繁忙,成文仓促,观点挂一漏万,只求与诸网友共同探讨,欢迎拍砖灌水。近期如有闲暇,将选择其它角度再续亮剑随想系列。

20050901 俄罗斯西伯利亚出差日志

28日下午到的西伯利亚区首府新西伯利亚市,从飞机上就感觉这个城市比哈巴罗夫斯科大很多。建筑也比哈巴密集多了。下了飞机,就看到了华为的标志,看到华为的标志简直太亲切了,毕竟在异国他乡啊!!

俄罗斯的机场真是诡异,没有一个英文标识。要不是在机场碰到一个中国人,都不知道自己这会在哪儿呢。机场也破的不行,现在想想深圳和北京的机场真是感动的说不出话来,再想想当天哈巴的机场候机厅跟中国的火车站似的,妈的只有一个牌子上写的航班号355。其他任何信息都没有,飞机晚点也没有说法,没有任何英文通知之类的。俄罗斯人真的是很大国沙文主义呢!!!

图-154飞机也很破,感觉就像是415一样。^_^ 还好,飞的倒挺平稳!以后尽量少做图飞机吧,名字都不好听。什么154,204的!搞不明白俄罗斯人怎么都喜欢4啊!?

^_^

20050819 俄罗斯哈巴Megafon项目出差

今天一天无事,早上跟莫斯科联系就说PeterService配合测试的人员要8月29日才能到位。我们这些天只能是原地待命 ^_^ 上午到局点后先是验证了短消息限制条数的功能。完全OK,说明前天昨天晚上我的判断是准确的。
给后方反馈了测试结果后就开始上网,也没什么大事。就是看看网页什么的,一会就吃中饭!

这边比较人性化的就是行人过路口有一个按钮可以控制红绿灯,按下去就成了行人优先的通行方式!比较人性化,喜欢!吃完饭张风雷去退了酒店的房间买了回莫斯科的机票 ^_^ 这边就剩下我和小喜、安德列三个人了! 晚饭张风雷请客,吃的是类似肯德基的东西,感觉跟国内的还是比较像的味道,一看就是中国人开的馆子,俄罗斯人那么懒且自大。才不会学着麦当劳肯德基的样子做快餐呢。后来张风雷也证实是中国人开的。听他介绍这地方的中国人做生意都很赚钱,一年都是几百万的利润。因为很多东西俄罗斯人不屑于做,而且比较懒,正好给了中国人机会,国人的脑瓜子转的也快,俄罗斯人想不到的商机在中国人这里就很easy了!佩服中国人 ^_^

20050818 俄罗斯哈巴Megafon项目出差情况

安德列周一还要做转正报告,看他这些天认真的样子。感觉俄罗斯人是比较叫真的。不过这个东东也值得学习,毕竟是自己可能要从事好久的工作,一种生活方式。所以马虎不得!做事情要认真。

今天晚上邓福喜的表现太让我失望了,早上不起床吃早饭。非要跟国内保持一致睡觉到11点起来,晚上饿了非要走,才晚上七点就一个劲的喊饿,其实机房里谁不饿啊。可是短消息的那个问题董维已经在修改代码了,最多一个小时就可以全部搞定。

8点29分的时候小喜非要一个人回宾馆,这地方8点多已经快黑了,晚上又不能到外面吃饭只能回宾馆吃,大家都在挺着。这时候董维已经将修改后的文件发过来,最多再等15分钟就可以搞完,他还是一个人往外走。我也只能给魏工他们发邮件说明天验证,要不然他一个人在路上出了什么事回去了怎么交待,语言又不通。妈的,晚上躺在床上心里不爽。路上他还还一个劲的说:”我可不管项目不项目的,饿了就走“。妈的他当这里是深圳啊,吃饭又不容易。语言不通的。不知道张风雷怎么想,真是觉得丢人!

好在这两天市场协调出现问题,才能给我们研发从容的修改问题的时间。否则,明天早上人家来说要测试,我们哪来时间验证这个问题的修改!?

算了,不想这事了。以后出差最好不要跟这种人在一起。吃不得一点苦!

20050817 俄罗斯Megafon项目出差日志

8月10日是正式开始测试工作的一天,基本的工作就是熟悉测试环境,制定测试计划然后着手测试!
早点吃的是宾馆提供的俄式早餐,都快忘记是什么样子了!好像是牛奶,面包,还有不知名的一份什么东东(下面像是某种酒糟一样的东西,上面浇了些白糖。不好吃!^_^ )

这两天倒是换了一份早餐吃,有煎蛋,咖啡,面包。还不错^_^

8月16日,今日早餐有米饭(这里把米饭当菜^_^ ),鸡肉,咖啡,柠檬水和面包,黄油。感觉还不错,明天继续吃这种!

俄罗斯这边的人感觉生活是很悠闲的样子,大街上人们总是慢慢悠悠的。过马路遇到红灯,行人可以自己按扭改变成绿灯。开车的人也很有素质,一般在红绿灯和各个路口不管什么情况都礼让行人。想起了华强北的交通,汗ing ^_^

从昨天开始天气凉了,中午站在树荫下都有些凉。晚上风吹着还有些透心凉。不过机房没有空调,还是比较温暖!再过一两周估计要穿长袖衬衣了!

今天发生了一件比较不爽的事情,我们昨天的房租明明付给了前台,今天去交那个女的竟然说昨天的还没交,打电话找来安德列。解释了半天才搞定,这边人的做事风格真的是奇怪 ^_^ 明天去银行多换点钱,一次给她一周的得了。省得每天麻烦,还要记得跟她索要bill ^_^ 再为这种事情麻烦安德列估计他该发飙了!^_^


忘了说了,这边饭馆里的服务员,厨师什么的人几乎都是40岁以上的大妈。不像国内都找一些年轻漂亮的mm来做这种工作,可能是这边人的服务理念不同吧。来了这么多天,总体感觉人家的服务理念是”你爱来不来,我也不缺你那些钱花“。那个张风雷他们住的宾馆,非要他们9月1日之前搬走,说他们住的太久了,^_^ 奇怪吧。你说给人家钱吧,人家就是不理你。反正就是不让你住!^_^

关于这边的女孩,今天早上问安德列这边的人一般多大可以结婚,他说法定14岁以后就可以结婚了(这边没有户籍概念,14岁后要领取护照,相当于国内的身份证)。一般人都在20岁左右结婚,18岁以下的比较少 ^_^ 而且我们有一个比较大的发现就是,这边的女子到了30多岁身材利马就变形成食堂大妈级别的,保守估计在50%以上的概率!吃的东西热量太高吧!

20050809 远东哈巴罗夫斯克见闻

2005年08月09日抵达俄罗斯远东城市哈布罗夫斯克[伯力]。

航班是HU601(从哈尔滨到伯力),从哈尔滨到伯力需要80分钟,感觉还是很近的。在飞机上要注意的就是要填写入境卡,分为AB两栏,信息都一样。A栏要留在海关!B栏随身携带!到达机场大概是下午1:00整(当地时间),该城市和北京时间时差为+3小时!

下飞机后办理海关手续,感觉还可以。不像传闻中说的那样繁琐,也没有遇到故意刁难人的情况!和传说中的俄罗斯人对中国人不友好的情况相差有点远,据说这是因为哈巴罗夫斯克这个城市在远东地区算是治安什么的比较好的城市,所以可能好一些。其他城市不好说 ^_^

出海关后在大厅里看见了张风雷和俄籍员工安德列,一个大高个!人挺友好的,反倒是我们由于不太习惯英语对话,显得局促了。出了机场,安德列去找出租(这里不像国内服务那么好,没有出租车停在出口随时等顾客,我们等安德列的中间倒是有一位很优雅的女士来问需要出租车不,张风雷没有答应。)也没有找到!说着 有一个类似于国内天津大发一样的面包车停在旁边,车上已经有同机的一个中国商人和他的俄罗斯太太。一起挤上去 ^_^ !

一路上比较新鲜,一个劲的提问题和看窗外的风景。没有机场高速,一般的公路。比较颠簸,而且车况不好,期间有个紧急情况,司机刹车那叫个猛,张风雷解释说这边人开车都这样,还不让人系安全带,说系上就表示你嫌他车技不好。怕怕…… ^_^ 还好,一会就到宾馆门口了!


说是宾馆,其实就是相当于国内的招待所(好一点的),只不过搞得比较干净,精致!进去以后办手续,主要是让宾馆盖一个落地签(俄罗斯要求外国人在旅馆住都要做落地签,比较麻烦)。等了半个小时左右算是办好了,不过俄罗斯人办事效率低也让我们长了见识!

完了去银行换卢布,当天的比价是一美元换27.5卢布。不过我们没有在银行换成功,张风雷解释说过了换钱时间,就自己给我们按照那个比价换了。不知道他有没有收手续费!^_^ 这个不能怪我们,当时那么新鲜,哪有时间去具体数他给了多少钱,俄罗斯钱又那么不值钱!两张纸换二十几张纸都可以!^_^ 后来小喜才讲他可能收手续费了,sigh!

换完钱去交了旅馆的当日房租,这个地方可以住一天交一天房租,不需要押金什么的。不过太贵,像普通的双人间要80多美元。好贵,而且里面设施不咋样,这个后面再说吧!

完了去吃饭,沿路走的时候感觉这地方的美女真是多啊,有一个小的文具市场全是小美女在经营。^_^ 从中穿过那可叫个养眼!呵呵

另外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地方就是这地方的所有店面都特别小,而且一般你看不出来是个店。门口就一个牌子,上面写的营业时间和名称。跟中国大部分地方的银行门口那个牌子『XX分理处,营业时间XXXtoXXX』一样,门也特别小!^_^

吃饭才好玩呢,我们拿个盘子等。很多东西现做,而且人家卖东西的人不急,把我们急的那叫个难受,吃的东西量比较少。我感觉是那种重视热量的吃法,肉多、油多!^_^

美国现代科研体制的形成(转贴)

美国现代科研体制的形成  亦明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欧洲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这一点,可以由以下这几个数字来说明:在过去的一百年间,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中,有近二百人是从美国得到的最终学位(通常是哲学博士学位)。但这些人之中在五十年代以前得诺贝尔奖的,只有25人,大约为八分之一。  美国科技的发达,得益于它的科技政策。而这个政策的形成,应该说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这一过程,对中国的科技管理人员、高等教育领导人、以及普通科技术工作者,都是有益的。  一般来说,美国的大学从事科学研究始于南北战争之后。进入二十世纪,美国的科学研究仍旧只存在于少数精英大学的少数实验室,资金主要来自慈善机构,如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卡乃基基金会。除此之外,还有工业企业及政府军事部门的研究,如贝尔实验室、联邦政府的海军部,等等。在1940年以前,美国几乎没有政府统一规划的科学研究。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主要资助渠道就是农业部根据《赠地法案》给“赠地大学”(Land-Grant Universities)农业试验站的年度拨款。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国家科学院(NAS)有人主张科学研究应该为国家服务,并且成立了“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其目的就是要促进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为国家的安全和福利服务。不过,NRC的领导人有意独立于政府,拒绝政府的经费,因此很难说NRC达到了自己预想的目的。不过,NRC利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捐款,建立了庞大的“博士后奖研金”,支持美国毕业的博士到欧洲进修。这些人,后来成了美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第一批博士后中就出了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阿瑟·康普顿。  1933年,罗斯福总统成立了一个“科学顾问委员会”,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校长卡尔·康普顿(阿瑟·康普顿的哥哥)任主席。这个委员会的目的是要统一掌管全国的科学研究,但它只存在了两年就无疾而终了。不过,“科学顾问委员会”的一个深远影响就是卡尔·康普顿把MIT的副校长万·布什(Vannevar Bush)引进到全国科技政策的决策圈。布什从此开始左右美国的科技政策。  万·布什出生于1890年,1916年获得MIT的博士学位。他在1931年研制成功的“微分分析仪”(Differential Analyzer)被认为是电子计算机的先驱,他也自认为是“电脑之父”。1932年,布什被任命为MIT的副校长。在被康普顿拉入“科学顾问委员会”之后,布什迅速与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贝尔实验室总裁杰维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鲍曼等人建立了密切的私人关系。这几个人筹划出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国家防务研究委员会”(NDRC)。  NDRC成立于1940年6月,布什任主任,主要成员包括上面提到的那几个人。这个机构直接受美国总统领导,连经费也来自总统控制的紧急基金。如果要为美国现行的科研体制寻找源头的话,这个源头就是NDRC。布什的一个主要决策就是所谓的“合同制联邦主义”(Federalism by Contract),其实质就是联邦政府自己不设立研究机构,而是通过签订研究合同的方式,把科学研究任务下放到大学或私营公司。NRDC在成立之后的第一年就与41所大学和研究机构、22家公司签订了二百多个科研合同。  1941年7月,罗斯福总统建立“科学研究与开发办公室”(OSRD),由布什领导。OSRD是美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全国科学研究的总指挥部,著名的“曼哈顿工程”(原子弹研制)、雷达研制、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及人工合成等项目都是在它的领导下完成的,而NDRC则演变成了一个咨询机构。OSRD的最大客户就是MIT,它从前者手中得到了价值一亿美元以上的研究合同,超过了英国同期全国的科研费用,相当于哈佛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从OSRD得到合同金额之和。而这三所大学从OSRD得到的科研合同金额占美国所有大学从OSRD得到的金额总数的70%以上。  1944年底,布什知道盟国的胜利不可避免,于是开始考虑战后美国科研政策的走向。他以罗斯福总统的名义起草了一份给他自己的信件,要求他探讨如何将OSRD的经验应用于支持战后美国的科研。这年11月,罗斯福第四次当选美国总统。两周后,总统就把这封信件正式交给了布什。这个信件要求布什回答四个问题:第一,如何将军事知识公诸于世,也就是军事科研成果的民用;第二,如何组织医学研究;第三,政府如何资助公共和私有机构的科学研究;第四,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方式来发现和培养美国的科研人才。  布什根据总统的这个命令,组织人马,起草了一份研究报告,标题就是:《科学——无尽的战线》(Science - The Endless Frontier)。这份报告可以说是美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美国现代科研政策的基石,被誉为“开创新纪元的文件”。这份文件也是布什的得意之作,他个人的思想和意志贯穿整个报告的始终。《科学——无尽的战线》的中心思想就是,科学研究是国家强盛、人类进步所必需的,因此政府有责任来支持、资助人类在这个领域的活动。它建议由联邦政府出资成立一个完全由科学家控制的“国家研究基金会”(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下设国防、自然科学、医学等部门,分别掌管各自的研究。  不过,罗斯福总统的去世使布什的设想没有能够实现,而布什与杜鲁门总统之间不同的政治理念以及个人矛盾,导致后者决定不支持《科学——无尽的战线》。OSRD在1945年解散,布什离开白宫,转向美国国会,争取通过立法手段实现自己设想的“国家研究基金会”。在国会,布什的“由政府出钱,但不受政府管束”的科学研究管理体制受到了民主党人的严重挑战。争论的焦点有三个:即这个基金会由谁来出资,由谁来控制,谁将从中受益。布什是典型的共和党人,他的想法也非常明确,即由联邦政府出资,但由科学家控制,至于谁从中得利则语焉不详。而民主党参议员凯尔高(Harley Kilgore)则主张由联邦政府出资和控制,并且特别提出政府扶持的科学研究,受益人应该是美国公众。  参议员凯尔高为什么要强调政府扶持的科学研究,受益人应该是美国公众呢?前面提到,布什控制的OSRD研究经费分配极不均衡,他的母校MIT得到的合同金额超过美国所有大学获得合同金额总数的三分之一。MIT能够从一个手工技校演变成一个世界一流大学,布什所起的作用大于MIT历史上的任何校友。另外,在OSRD签发给大学的研究合同中,90%流向八所大学;给公司的合同中,40%流向十个公司;从中获得的专利,90%的所有权归到大公司的名下。所以,布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为,以及他的“国家研究基金会”计划,具有明显的“精英主义”特色,实际上还是要继续由少数人控制政府资金,资助他们认为的“好科学”。而凯尔高则强调政府控制,资金分配考虑地理分布,研究成果归政府所有,等等。  1950年,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国家科学基金会法案》(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Act),决定建立“国家科学基金会”,即著名的NSF。虽然这个机构的名称来自凯尔高的提案,但一般认为,它的宗旨更接近布什的设想。至今,NSF认定布什是自己的创始人。  NSF在成立的第二年仅有区区十五万美元的预算,1952年也仅得到三百五十万美元的拨款,相当它向国会要求拨款的十分之一。只是在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枚人造地球卫星之后,NSF的命运才发生了改变。1959年,它得到的国会拨款超过一亿三千万元,比前一年多出整整一个亿。  但是,在1945年到1957年这段时间,美国联邦政府的各个机构纷纷自动和不自动地承担了资助大学科研的责任。首先,成立于1945年、受美国海军控制的“海军研究办公室”(The Office of Naval Research, ONR)成了美国大学校园中科学研究的最大施主。1946年,当它被国会授权成立之后,它控制两千四百万美元的研究经费,与美国的81所大学签订了177个研究合同,扶持600多个科研课题。在1948年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80%的论文注明受到ONR的资助。除了ONR,成立于1946年的“美国的原子能委员会”(Atomic Energy Commission)掌管了原子能科学的研究。在1949年,美国大学内来自联邦政府的科研资助款有96%来自国防部和原子能委员会。  与此相似,对医学研究的扶持重任,则落到了“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肩上。  NIH 的前身可以上溯到成立于十九世纪末的“卫生实验室”(The Hygienic Laboratory),当时归财政部的“公共卫生服务局”(Bureau of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管辖。1930年,“卫生实验室”改名为“国家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注意,Institute是单数)。在此之后,相继成立了国家癌症研究所、国家精神卫生研究生、国家心脏研究所等机构。1948年,根据《国家心脏法案》(National Heart Act),“国家卫生研究所”改名为“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注意,Institutes是复数),实际是一个研究所群体。1953年,“公共卫生服务局”,连同NIH,归入新成立的卫生、教育、福利部。  NIH的主要任务是自己从事医学研究,其实并没有扶持本身以外其它单位研究的功能和能力。但在OSRD解散之后、NSF成立之前,布什把OSRD签订的医学研究合同转移给了NIH,由它代管。从1946年起,NIH开始向大学提供研究资金,这就是它的所谓的“院外”(Extramural)功能的开始。(Extramural是拉丁语,有“大墙之外”的意思)。到了1950年,NIH的院外资助金额已经超过一千万美元,NSF回天无力了。  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支出(Federal Obligations for Research)超过380亿美元,其中NIH占大约170亿,国防部占大约50亿,能源部和太空署各约40亿,而NSF只有27亿,是总数的7%。[资料来源: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Division of Science Resources Statistics]。  参考文献舸昕,《从哈佛到斯坦福》。东方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北京。Bush, Vannevar. 1945. Science - The Endless Frontier. ARNO Press. Reprint Edition, 1980. New York, NY.Greenberg, D. S. 1999. The Politics of Pure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IL.Kleinman, D. L. 1995. Politics on the Endless Frontier: Postwar Research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Duke Universoty Press. Raleigh,NC.Leslie, S. W. 1993. The Cold War and American Scienc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NY. Zachary,G. P. 1999. The Endless Frontier: Vannevar Bush, Engineer of the American Century. MIT Press. Cambridge, MA.

在这里,我们在一起

应邀加入了FarOcean的博客,希望你工作闲暇之余能常来撒泡尿:)钱赚了也就花了,在生命中留下点什么,年纪大了回头看看,总会让人欣慰的,我爱你们。

静一静

看了毋丛和索链两个人的博客和网易相册,感觉自己现在跟大家的是有些少了。这样可不好,^_^ 多跟那些哥们联系联系啊 !

The Birth of Google

The Birth of Google
By John Battelle
Larry认为Sergey太自大,而Sergey认为Larry太讨厌,但是他们又相互被对方所吸引,这可能预示着某件伟大的事业的开始。
事情是从一场争论开始的。他们的第一次相遇是在1995年的夏天,那时Sergey Brin还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二年级研究生。由于天生喜爱社交,Brin志愿担当了未来的一年级学生的校园向导。这些“未来”的学生已经被斯坦福录取,但是他们自己还没有决定是否来这个学校读书。Brin的任务就是带领他们参观校园并且游览一下附近的旧金山。Page,他是一个刚刚从密歇根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正好就在Brin带领的那个小组里。
这次见面绝对不是所谓的一见钟情。那天在旧金山的山路上,他们之间的争论就没有停息,争论的是诸如哪条去城里的路线更好之类的话题。“Sergey真是个爱交际的家伙;他喜欢与各种人相识。”Page回忆道,认为自己与他相比确实很沉默寡言。“我认为他实在是太讨厌了。他在很多问题上都有很强的主见,不过,我想我也是这样的。”
“我们都很讨厌对方,”当我告诉他Page的反应的时候,Brin反击道。“但那只是戏谑的说法。我们彼此交谈得很多,这能说明某些事情。我们都喜欢开这种善意的玩笑。”Page和Brin可能发生过冲突,有过争论,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他们都彼此相互吸引。@
几个月以后Page在斯坦福大学出现的时候,他选择了人机交互先锋Terry Winograd作为他的导师。不久他就开始寻找他的博士论文题目。Page的爸爸是密歇根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的教授。他告诉Page,博士论文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可以决定将来的学术生涯。所以博士论文题目的选择对于Page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在剔除了十个左右都很有趣的想法之后,最终他发现真正吸引他的就是正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
Page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要去以一种更好的方法搜索整个互联网。尽管斯坦福的毕业生都因为网络公司而变得越来越富有,但是网络真正吸引Page的还是它的数学特性。每个电脑都是一个节点,而网页上的链接是就是节点的联系--这是经典的图(graph)结构。“计算机科学喜爱图,”Page告诉我。在Page的理论里,整个互联网就是有史以来人们创造的最大的图,并且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在继续成长。在这张大图的顶点上隐藏着许多有用的知识,等待着这个好奇的研究生去发现他们。在导师Winograd的同意下,Page开始考虑互联网的链接结构的问题。
引用和BackRub
Page的思考是很有成效的。他观察到一个事实:从页面的一个链接点到另外一个页面确实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如果找出某个页面被哪些页面反向链接就不平常了。换种说法,当你浏览一个页面的时候,你并不知道哪些别的页面可以链接到这个你正在浏览的页面。这个问题让Page很困扰。他认为如果知道页面被谁反向链接的话,将会是非常有用的。
为什么呢?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先要首先看看学术出版的世界。对于教授来说,尤其是那些搞像化学和数学这种精确科学(hard science)的教授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比能让自己的论文发表更重要了。也许只有一件事情例外,那就是引用。
科学家们撰写的论文都是基于引用的基础来构造的:每个论文都要以先前发表的论文作为论据,来支持作者的论点,最后得到一个作者自己的结论。我们如果要评判一个论文的好坏,也不是看论文本身的思想,而是要参考这篇论文引用的论文的数量,和反向引用这篇论文的别的论文的数量,以及每个引用的重要程度。引用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专门研究他们的学科:文献计量学 。
很好,但是这和互联网有什么关系呢?是的,就是Tim Berners-Lee对这个系统的正向的改进,使得互联网诞生了。同样的,由于Larry Page和Sergey Brin对Berners-Lee的互联网的反向改进,使得google诞生了。讲这些努力串连起来的那个绳索就是引用--指向别人的研究成果以便得到你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行为。
Page的第一个关于反向链接的研究是一个叫BackRub的工程。
他推理整个互联网是松散的建立在引用的基础上的--毕竟,链接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引用吧?如果他可以发明一种方法找出网络上反向链接的数量,并且评估他们的质量,就像Page指出的那样“网络将会变得更有价值。”
在Page构想他的BackRub工程的时候,整个互联网由大概一千万个文件,以及他们之间无法计数的链接组成。爬行如此巨大的互联网所需要的计算资源,远远的超出了一个学生项目力所能及的范围。那时Page也许并没有准确地意识到他投身的工作究竟是什么,但是他已经开始去设计他自己的网络爬虫。
那个想法地复杂度和规模将Brin吸引到了这个工程。这个从未在一个论文题目上钻研的博学者总是从一个项目跳到另外一个项目,他发现这个BackRub工程背后的假定十分的有趣。“我和学校中的许多的研究小组都有过接触”Brin回忆到,“但是这个却是最激动人心的项目,因为它研究了网络--象征人类知识的网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喜欢Larry。”
大胆的评估
在1996年的三月,Page将他的网络爬虫指向了他在斯坦福的个人主页,并且放开了这只爬虫的缰绳。于是它从那个页面开始了在整个互联网上的旅行。
爬行整个网络,发现全部的链接是这个工程的主要工作,但是简单的爬行并不是BackRub真正创新的地方。Page对学术出版物的的排行有一种天生的敏锐。他指出网络的图结构不仅仅是要发现谁链接到了谁,并且是要评估链接过去的“谁”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的评估是基于这个做这个链接的站点的各种不同的属性的。他发现每个链接需要他们自己的评估和排行。他从引用分析中看到,链接到这个页面的链接的数量会是这个页面评估的一个有用的标准。但是这种方法会有一个机器困难的数学上的挑战--你不仅仅要计算一个单独的页面的链接,还需要去计算从别处链接到这个链接的链接。这样的话,工作就会变得十分的困难。
幸运的是,Page现在和数学天才Brin一起工作。Brin出生在俄罗斯,他的爸爸是NASA的科学家,并且是马里兰大学的数学教授。他在六岁的时候就和全家一起移民到了美国。在他上中学之前,他的数学天分就被人发现了。高中还剩下一年,他就直接进入了马里兰大学。当他毕业的时候,立即就被斯坦福大学招入。而他的天才可以让他在那里轻松地混日子。他告诉我,天气真是好,他上的课程都是那些非学术性的课程--帆船,游泳,潜水。他将他的智力能量主要花在有趣的项目上而不是实际的课程工作上。
Page和Brin一起创立了一个评估的系统。这个系统奖励那些来自重要源头的链接,并且惩罚那些不是来自重要源头的链接。例如,许多站点都有IBM.com的链接。这些链接范围从技术工业领域的商业伙伴,到伊利诺州郊区刚刚得到了ThinkPad作为圣诞礼物的小孩。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商业伙伴链接的重要性要大一些。但是一个算法要怎么样才能理解这个事实呢。
Page和Brin的突破之处就是创造了一种叫做PageRank的算法。这种算法会考虑链接到某个站点的链接,并且同时会考虑那些反向链接所在的站点--也就是也考察链接到那些站点的链接。这其实就是学术引用计数的一个翻版。这种算法成功了。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假设只有很少的站点链接到了找个小孩的站点。让我们再次假设,链接到这个小孩的站点同样也只得到了很少的外部链接。但是相对的,平均会有数千个链接会连向Intel,或者类似Intel的站点。PageRank就会认为小孩的链接没有Intel的链接那么重要,至少是对IBM来说。
这仅仅是一个过于简化的例子,事实上,Page和Brin需要去改正任何数学上的死胡同难题。但是不管怎么样,他们做到了这样:受欢迎的站点会在他们注释列表的顶端,而不那么受欢迎的将会沉到底部。
当他们拿着这些结果瞎玩的时候,他们发现他们的数据可能会在互联网的搜索上有所应用。事实上,这个将BackRub的排列好的页面结果用于搜索的想法是如此的自然,甚至在他们发现这一点之前就是这样了。BackRub已经像一个搜索引擎那样的工作,你给它一个URL,它就会给你一个按重要性排列的反向链接的列表。“我们意识到我们拥有了一个查询的好工具,”Page回忆道,“它会给你一个总体上的页面排名,并且会按顺序排列它们。”
Page和Brin发现他们的BackRub的搜索结果要好于那些已经存在的搜索引擎,比如说 AltaVista 和 Excite,这些搜索引擎总是返回不相关的列表。“他们总是只留意页面上的文本,但是忽略了其他的重要的信号,”Page回忆。这个信号就是现在为世人所熟知的PageRank。为了测试它在实际的搜索应用中是否会工作良好,Brin和Page一起开发出了一个BackRub的搜索工具。它只搜索页面的标题中的文本,并且运用PageRank来将搜索结果按相关性排列。仅仅这样,它的结果就要比那时候常用的搜索引擎返回的结果好上许多。而那些搜索引擎主要是以关键字来排列搜索结果。这样,Page和Brin知道他们已经开始了某项伟大的事业。
不仅引擎本身很好,他们还意识到引擎的规模会随着互联网的规模的扩大而扩大。因为PageRank是以分析链接来工作的,网络越大,引擎就会越好。这个事实使得引擎的发明者讲引擎命名为google。其实最早是googol,就是1后面跟了100个零的那个数字。他们在相遇的一年之后,在斯坦福的网站上发布了google的第一个版本。
Google让斯坦福的一小部分知情者眼前一亮。被激励的Page和Brin开始改进他们的服务,加入全文的搜索,并且将越来越多的页面加入到索引中。他们很快的意识到搜索引擎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他们没有钱去买新的电脑,他们到处祈求别人的帮助并且借钱,终于让Google出世了。他们的努力包括从网络实验室搞到的硬盘,还有系里面闲置的CPU。Page的宿舍成了他们的实验室,他们像现代电脑版的Frankenstein (英国女作家 Mary Wollstonecraft Shelley所著小说中主人公, 系一生理学家, 手创一怪物, 但结果自己被怪物所毁。)那样用闲置的零件拼起来服务器,并且将它连到斯坦福的宽带校园网上。在将Page的宿舍填满之后,他们开始将Brin的宿舍变成一件办公室和编程中心。
在计算机系和校园网管理办公室,他们的项目已经成了某种传奇。那时,BackRub的爬虫几乎占用了斯坦福大学整个网络带宽的一半。你得知道,斯坦福大学是这个星球上拥有最棒的校园网的学校之一。在1998年的秋天,这个项目几乎就要毁了整个斯坦福的网络连接。
“我们很幸运,在斯坦福又很多有远见的人,”Page回忆道。“他们并没有因为我们占用过多的网络资源而与我们争吵。”
公司的创立
当Brin和Page继续他们的BackRub工程和Google应用的实验的时候,他们在斯坦福的校园内和网络搜索的学术界都引起了注意。
其中一个听说Page和Brin工作的是康乃尔大学的Jon Kleinberg教授,他当时正San Jose的IBM的Almaden中心在研究文献计量学和搜索技术。他的hubs-and-authorities 搜索技术也许是PageRank之后第二著名的搜索技术。在1997年的夏天,Kleingerg来到斯坦福并且与Page见面。Kleinberg那时已经完成了他的论文“可信的源”的初稿。Page向他展示了Google的早期版本。Kleingerg鼓励Page发表关于PageRank的学术论文。
Page告诉Kleinberg他对于发表论文十分的担心。原因?“他十分担心别人会偷走他的想法,Page觉得PangeRank就是他的秘密配方。”Kleinberg告诉我。(Page和Brin最终还是发表了论文。)
另一方面,开创公司并且运营毕竟是十分艰辛的事情,他们还没有决定是否要去真正的创立自己的公司。Page在斯坦福的第一年,他的父亲去世了,Page的朋友回忆当时Page在某种程度上将他的博士学位看作对他父亲的祭品。同样生长在学术家庭的Brin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学业。
Brin记得他的导师在和他谈话的时候,告诉他,“试试看吧,如果google成功了,那自然很好。如果没有成功,你可以回到我们的研究生院继续完成你的学位的。”他轻声的笑了起来,然后说:“我当时说道,‘好吧,为什么不呢?我会试试看的。’”
(Translated by biantaishabi
Trackback: http://tb.donews.net/TrackBack.aspx?PostId=486867